您好,欢迎访问宁夏科协官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14
2017年09月

卢嘉锡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作者:
  走进福州大学校园内,一组大理石和青铜铸就的雕像安静地坐落在大草坪上。其中一尊是一位目光慈祥的学者,静静地望着远处人潮涌动的教学楼。这位学者,便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结构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卢嘉锡院士。
  1915年10月26日,卢嘉锡出生于一个教师世家。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13岁便考入厦门大学预科班。苦读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物理院,随后改攻化学专业。1937年,卢嘉锡以考分最高的成绩,荣享留英权利,在伦敦大学攻读物理化学专业,22岁获博士学位。后来,他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院校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的论文。从那时起,卢嘉锡渐渐成为化学界崭露头角的新星。
  卢嘉锡是中国核化学的最早研究者。1937年至1939年,卢嘉锡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萨格登教授指导下,首先在热原子化学体系中使用添加剂,发现了添加剂的清除效应,并提出一种著名的浓集卤族放射性核素的方法,为定量地研究同位素交换动力学创造了条件。在人造放射性领域,他是最早实际进行定量研究工作和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放射性高浓缩物的化学家。
  卢嘉锡开拓了中国结构化学研究领域。1940年至1943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鲍林教授指导下,完成了3项开拓性研究:首先他和加拿大化学家吉盖尔巧妙地用尿素和过氧化氢结合成一种通过氢键连接的脲-过氧化氢加合物,不但使过氧化氢固定下来,而且得到了可供衍射实验用的单晶,接着他和美国化学家休斯完成了这种加合物晶体的结构测定,解决了过氧化氢结构难测定的难题;其次与多诺霍测定了硫氮和砷硫等化合物结构,称之为“摇篮”构型,解决了国际上关于硫氮结构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议;再次应用当时开始采用的穿孔卡片数值计算法,准确的解出Lp因子倒数值,并设计出相应的两种曲线卡,并被命名为“卢氏图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出来之前,国际上一直使用这些曲线卡方法。
  卢嘉锡又是中国新型晶体材料科学研究的指导者。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用结构观点指导新技术晶体材料的探索。七八十年代,他支持组织新材料研究课题组,成立新技术晶体研究室,主持召开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科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物质结构学术会议,提出“探索新技术材料的结构化学问题”,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工作路线。此外,在卢嘉锡倡导的“五重双结合”和“结构敏感”观点指导下,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又研制成功了几个系列的新型晶体材料。
  卢嘉锡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不仅曾担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还是福州大学的创立者之一。1960年-1981年,他担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1982年起,卢先生终生担任福州大学名誉校长。任职期间,卢嘉锡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在讲授物质结构课程时,他幽默风趣,曾创造性地提出名为“C3H3”的教学模式。建国以来,卢嘉锡共培养了五十多个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一些人已成为知名化学家。
  奉献成就事业,精神凝聚力量。卢嘉锡先生一生严谨求实、无私奉献,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科学大师。 
文章转载自科普中国